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,我们都会迎来重阳节,这一天登高赏秋、佩茱萸、插菊花,成为中华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环。很多人知道重阳节有登高、饮菊花酒等习俗,但可能不清楚,重阳节的设立与一位历史名人有着密切联系。他就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屈原吗?其实不是,重阳节纪念的核心人物是另一位历史名人汉代孝子、爱民如子的王羲之吗?别急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重阳节背后的故事和纪念的历史人物。
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立的?
重阳节,又称“重九节”或“登高节”,因农历九月初九日的“九”数为阳数,双九相重,所以称为“重阳”。在中国古代,数字“九”象征阳数,代表吉祥与长寿。古人认为双九为极阳之日,有辟邪避灾的寓意,因此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祭祀、登高、佩茱萸等活动,寄托人们祈求平安、健康的美好心愿。
那么,重阳节究竟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立的呢?历史学者普遍认为,重阳节的起源与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、爱民如子的重阳真人曹魏时期的汉孝子孝文帝、或者三国时期的王羲之有关,但实际上最广泛的说法是:重阳节的设立与东汉时期的“高阳氏”有关,而与历史名人重阳真人重阳子密切联系。
这个名人是谁?
重阳节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《晋书》《后汉书》中。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重阳子(或称桓景),他是古代著名的长寿之人,同时也是修道养生的代表人物。桓景曾在重阳之日与其师友登高避灾,后来民间逐渐形成习俗,每逢九月九日登高祈福、佩戴茱萸、饮菊花酒,以纪念他避灾延年的事迹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重阳节的意义逐渐丰富。在唐代,重阳节已经不仅仅是避邪祈寿,还成为了文人雅士登高赋诗、赏菊饮酒的节日。唐代诗人王维、杜甫等都留下了与重阳节相关的诗篇,使这一节日的文化色彩更加浓厚。宋代以后,重阳节又加入了敬老、孝亲的传统,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“老人节”。可以说,重阳节不仅承载了对长寿的祈愿,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文化理念。
从民间风俗来看,重阳节主要有三大习俗:一是登高,古人认为登高可以避灾祈福,现代人则更多把它作为锻炼身体、亲近自然的方式;二是佩茱萸,茱萸有驱邪避害、保平安的象征;三是饮菊花酒,寓意健康长寿。所有这些风俗,都与纪念重阳真人避灾祈寿的历史传说密不可分。
小结
综上所述,重阳节的设立与纪念的人物主要是古代著名的重阳真人(又称桓景),他是长寿与避灾的象征。通过登高、佩茱萸、饮菊花酒等民俗活动,人们不仅纪念这位历史名人的智慧与长寿,还表达了祈福、敬老的美好愿望。重阳节因此成为了一个既有文化底蕴,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传统节日。每年的九月初九,当我们登高远望、饮菊花酒时,其实也在向历史上的重阳真人致敬,同时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亲、祈福健康的美好文化。